劉倩,主治醫師,醫學碩士。
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,畢業后到貴州省人民醫院從事兒科臨床工作至今,對于兒科常見并多發病經驗豐富,主要擅長兒童身材矮小、性早熟、甲狀腺功能、糖尿病等內分泌系統疾病。
門診時間:周六 兒童內分泌遺傳代謝門診
中華醫學會兒童內分泌學組公布的數據顯示:我國兒童矮身材發生率約為3%,3-15歲需要治療的矮小患兒高達700萬人,大多數矮小兒童會產生各種心理和行為障礙。
兒童的生長發育是有規律的,每一個家長及都應重視準確給孩子測量身高,以便早期發現問題。嬰兒一般足月出生時身長50厘米,小于47厘米則提示有宮內生長遲緩;生后第一年增長25厘米,第2年增長10-12厘米,第3年至青春期開始生長速度為每年平均5-7厘米,青春期每年增長8-12厘米,持續2-3年。一般3歲以前每年生長小于7厘米,3歲到青春期以前每年生長小于5厘米,青春期每年生長小于6.5厘米時,就認為生長速度減慢,應及時就診,及早治療。家長一旦發現孩子比同齡兒童半頭、一直坐班級第一排、一年長不到5厘米、八九歲就開始性發育,一定要第一時間帶其到正規醫院的兒科就診,及時查明原因。
矮身材在臨床上強調“早發現、早診斷、早治療”,一方面,孩子的年齡越小,骨骺的軟骨層增生及分化越活躍,孩子生長的空間及潛力越大,藥物促生長效果越好;另一方面,孩子的體重越重用藥劑量就越大,治療費用就越高,3-12歲是矮小癥治療的黃金時間。矮小的孩子只要治療及時并堅持系統的治療,一般都會獲得較為理想的終身高。